苏州市评弹团
人气:196
六十多年前,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孕育了苏州市评弹团。 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前辈艺术家们,在党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的精神指引下,始终致力于书目的整旧创新,《岳传》、《三笑》、《玉蜻蜓》、《珍珠塔》、《杨乃武》等传统书重焕新颜;《梁祝》、《王十朋》、《孟丽君》、《明珠案》等新编历史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及时顺应了新老听众不同的观赏心理;更为可贵的是,作家和演员们紧跟新的时代,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汲取营养,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自觉,创作改编了如《苦菜花》、《江南红》、《林海雪原》、《红岩》、《老杨与小杨》、《普通党员》《一顿饭》、《车厢一角》等一大批优秀的现代题材新作品。正是在那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执着的实践砺炼中,打造着人才的梯队,传承着艺术的薪火,才成就了评弹团的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域经济的腾飞,苏州评弹作为古城名片的文化魅力正与日俱增。尤其是苏州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持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动和激发了我团的艺术创作和演员的演出热情。我们一方面始终遵循“三贴近”的原则,深入乡镇,服务社区,全团以平均每年6000余场的演出场次位居全国曲艺院团之首,极大地满足了长三角地区最基层广大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坚守艺术水准,《大脚皇后》、《风雨黄昏》、《雷雨》、《绣神》、《四郎尽忠》、《君臣议政》、《约会》、《重逢》、《姑苏水巷》等优秀作品接连夺得了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集体表演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奖等一系列大奖,团体也被授予“全国百家优秀文艺团体”的荣誉称号。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我们跨出国门,走向海外,有幸使苏州评弹这一“中国最美的声音”鹤立群雄,享誉世界;为普及优秀传统艺术,我们又走进校园,走近学子,努力使苏州评弹这朵“江南奇葩”融入青年,融入未来。在此,我们要感谢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兄弟团体的关爱和支持! 创新是传承的灵魂,传承是创新的基础。苏州评弹作为一门传统说唱艺术,更多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内涵往往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表演的灵活性和积累的潜在性给艺术传承的双方都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和更多的困惑。这就印证了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是艺术,艺术要研究的恰恰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东西”。所以,每当我们在频频获得各类大奖的同时,极应该正视评弹表演艺术的精神内涵正面临着自然水土般流失的客观现实。 苏州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苏州人上善若水的大爱、柔情似水的缠绵和水滴石穿的坚韧。千百年来,小巷深院、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古城格局,又使苏州人的性格变得锐思善变、纤细敏感,这也就自然催生了清丽婉约、雅俗共赏的苏州评弹。如果说,昆曲是苏州文人雅士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评弹相对于苏州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当今开放的时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简约快捷的生活节律使各种快餐文化对传统表演艺术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娱乐”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已经取代了“艺术”,苏州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也已经变得不那么“苏州”了。我们往往抱怨现代人的浮躁,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正浮躁着?然而文化是需要滋养的,艺术是需要时间和岁月来精心打磨的,这无疑是文化艺术与市场功利之间一对非常棘手的矛盾 —— 一个需要随着岁月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去全面治理和提升的问题。 适者生存是永恒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想就更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承前启后,居安思危,戒骄戒躁,自觉投身培育和构建积极平衡的苏州评弹文化生态的科学实践,在积极践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为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好我们的评弹艺术奉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苏州评弹—中国最美声音之一
梅竹书苑 ( 电话:65331854)
光裕书厅 ( 电话:65233735)
( 电话:65248353)
( 电话:65248303)
( 电话:65246776)
( 电话:65153005)
( 电话:65248393)
( 电话:65813096)
( 电话:65815097)